------------

104 孔子是韩国人和韩国的由来

    孔子是韩国人?端午节的始源来自韩国?似乎这个自卑了近两千年的卑微小国的人全疯了?自恋到无知无畏的境界?

    一个连维护自身国家主权的能力都不具备的国家,一个将主要防卫权利交给另一个国家的小托管国,居然自称是世界的中心?一个历史上被中国无数次灭国另立的民族,一个无数次向敌人投降的民族。居然妄想把一切曾经属于中华民族的荣光全部据为己有!真他娘的不知所谓!可恼,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波音747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贯穿全境的小国的真实历史吧。

    韩半岛上最早建立政权的是箕子*(一说认为箕子*为邑落联盟)。箕子*是在中国的周武王灭商后,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中国的秦朝时代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西汉卢绾叛乱后,燕人卫满率千余人进入韩半岛北部,依靠这里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定都王险城(今平壤),史称卫氏*。箕氏*的末代王准进入韩半岛南部韩人的居住区,开创马韩国。燕人卫满建立卫氏*的历史在《史记.*列传》中有明确记载。附于篇后。

    卫氏*立国之初,即明确了对西汉王朝的臣属地位。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汉武帝在公元108年发兵灭亡卫氏*,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北部收归西汉政府直接管辖。

    公元前3世纪在*半岛南部出现了辰国。史书中记载韩半岛南部存在“三韩”,即弁韩、辰韩、马韩,但较大的方国和聚落联盟却只有马韩与辰国两个。弁韩是从属于辰国即辰韩的。西汉灭卫氏*设四郡以后,它们都隶属于乐浪郡。

    辰国存在于马韩东部地区。《三国志》卷30《韩传》记载马韩在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时说:“其俗少纲纪,国邑虽有主帅,邑落杂居,不能善相制御”,“其北方近郡诸国差晓礼俗,其远处直如囚徒奴婢相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说这时的马韩已经出现了自己的国家。因而辰国也并非一个现代标准意义上可以认定的“国家”。

    乐浪郡是西汉政府管理韩半岛事务的最高机构。在乐浪郡的统一管理下,韩半岛被划分为三个区域。

    (一)是大同江流域的乐浪郡的直辖地区。汉族在这个地区几乎占居民总人口数的一半,这是对该地区实行与中原郡县完全相同的政令的基础。

    (二)是乐浪郡东部都尉与南部都尉管辖下的地区。虽然这里的汉族所占比例比大同江流域少许多,因而对该地区有一些特殊政策,但总的来说,还是执行中央的政令的,只不过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乐浪郡的下级官吏。

    (三)是半岛南部乐浪郡以外的地区。这里虽然也有部分汉移民,但最重要的政治组织是由三韩民族与古*遗民共同建立的两个方国与聚落间的联盟,马韩与辰韩。虽然他们名义上是隶属于乐浪郡的,但实际上独立性较强,西汉政府未在当地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西汉政府以这种方式将整个韩半岛纳入中国的统治之下。

    当时间进入到西汉初年,如果我们以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去观察公元前的东亚历史,那么我们会发现,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东亚只有一个成熟的国家,即古中国。这时的中国,以全部东亚为历史舞台,自由的展现自我的内聚力,并在空间上向其所能承受的极限发展。东亚文明的历史在此时期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匈奴帝国兴起于蒙古草原以后,中国第一次面对来自北方的挑战。在汉代展开的牵动东亚大部分地区的农耕帝国与游牧帝国的角逐,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汉王朝所代表的农耕帝国的胜利,最终使蒙古草原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确立了古代中国版图疆域的格局。

    在中国的影响下,在汉王朝控制力难达到的边远地区,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随着东亚只有中国的时代的结束,东亚各国如何相处这一新的问题也摆在了各国统治者特别是中国统治者的面前。汉王朝的统治者们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政治理念出发,不承认东亚存在与自己性质相同的国家,仍旧在进行着将全部东亚,也就是当时的全部已知世界纳入中国一体统治的努力。但在实践中,汉王朝的统治者也意识到东亚各地区、各民族的巨大差异,因此,逐渐摸索建立一些特殊的地方管理体制以控制特殊地区。发展至唐代,特殊地方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中原郡县制之外的成熟机制,以至羁縻制成为唐代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一大特色。应用羁縻统治的方法,唐王朝将东亚绝大部分地区纳入中国的统治之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源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的百济与新罗两个政权逐渐发展起来。在随后的一千多年中,三韩民族以及其后继者与中原王朝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韩半岛民族最终建立完全独立的单一民族国家,但其早期的历史在中原王朝的关系上是具有从属性的。作为邻国,我们完全尊重和善意的看待韩半岛的独立与尊严。但这种尊重是不应该以牺牲历史上的真实为代价的。

    372年,百济近肖古王遣使东晋,建立起朝贡关系。晋文帝册封近肖古王为镇东将军,领乐浪太守。南北朝时期,百济与南朝,北朝都保持着朝贡关系,但与南朝的关系要更为密切。比百济稍后,新罗也开始向中原王朝正式朝贡。但新罗王位于韩半岛西南端,交通不便,因此,新罗与南北朝的交往也较少。

    韩半岛上的历代百济王承袭着都督百济诸军事的头衔,作为中国的地方行政组织的特点十分明显,一度还曾受封为乐浪太守、东青州刺史这样纯粹的地方行政官员官称。只不过中央政府已经把管辖少数民族的权力授予高句丽,所以百济王从未带过领东夷中郎将、领东夷校尉等头衔。这是因为,中国中央王朝封给高句丽、百济的官号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符合其地方行政统治需要的。

    因此,百济与新罗在从部落形式步入国家体制之初,其性质是中国的地方行政组织。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百济王与新罗王的封号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可以佐证此点。直至隋唐时期,韩半岛国家与中国的这种长期性制度化的政治联系与日本与中国的政治联系所具有的偶然性与间断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区别于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663年以后,新罗王除在位时间过短唐王朝未及加封者外,历代新罗王世袭鸡林州都督一职,其所辖地区是唐王朝所属的鸡林州都督,属于唐王朝在*半岛的地方政权,而不是独立国家,而新罗王的身份是唐在*半岛的地方行政官员。

    在新罗借助唐的势力占有了韩半岛中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后,至唐玄宗时期中原王朝始将大同江以南土地赏赐给新罗,唐与新罗以大同江作为行政管辖的界线。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内乱状态。此时,诸多边疆民族地方政权迅速崛起,新罗也进入了相对独立发展的时期。但是新罗与中国所确立的长期封贡关系仍继续存在着,新王即位都要接受册封,中国文化对它的影响直接而深刻。10世纪初王建取代新罗在韩半岛建立新的王国,出于种种考虑,王建将这个直接脱胎于新罗的王国命名为“高丽”,我们称其为“王氏高丽”。王氏高丽的建立即是造成后人无法区分高句丽与韩半岛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亚各国的形成过程表现出很明显的次生性质。有已经步入成熟国家的中国作为模仿对象,使他们不必再摸索自己独特的国家演进之路。这极大的加速了各国的历史进程,使他们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就走完了中国用了两千年才走过的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演进之路,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丧失了自己的特殊性,各国从政治制度到文化、风俗,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表现出与中国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不仅成就了中国“天朝大国”的梦想,也造就了其他国家相对落后的自卑感,这是东亚封贡体系与东亚文化圈形成的基础。

    明朝创立者朱元璋宣布15个不征之国,则标志着中国正式承认了东亚其他国家作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存在,而不再试图将其纳入中国的一体统治之中。从此,中原王朝在实践中却不再将与周属国的关系视为国内各地区之间关系的延伸,也不再用解决国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处理这种关系,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办法处理与这些属国的关系,即封贡体系或宗藩关系。中国与韩半岛的关系不仅较早步入封贡体系,而且一直是这一体系的典型,对后来中国全面确立的东亚封贡体系具有示范意义。

    李氏*之初,李成桂为了巩固国内的统治,积极参与明朝建立的封贡关系。在他即位之初的半年时间里,就先后9次遣使明朝,说明国内政权更迭的原因,请求明朝皇帝更赐国号,以求获得明朝对新政权的承认和支持。朱元璋不仅承认了*,而且明确提出:“我中国纲常所在,列圣相传,守而不失。(王氏)高丽限山隔海,僻处东夷,非我中国所治。(《明太祖实录》卷221)”

    在赐李成桂国号“*”后,朱元璋说的也很明确:“朕视高丽不止一弹丸,僻处一隅,风俗殊异,得人不足以广众,得地不足以广疆,历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衅端,初非中国好土地而欲吞并也。”(《明太祖实录》卷225)”

    而*积极主动地奉行事大政策,与明朝奉行德化外交相辅相成,使双方之间建立的封贡关系更加牢固而持久。事大保国成为*世代遵循的国策,而明朝在贯彻“不征之国”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把*纳入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封贡体系。明朝与*之间的封贡关系成为东亚封贡体系中的典范。

    明代的东亚的封贡体系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内容。这不仅体现体系内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上,也体现在安全与政治的领域上。在某种程度上,明与李氏*的宗藩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古典形式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同盟。在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驱动下的日本悍然发动侵略韩半岛的战争,在短时间内,李氏王朝即丧失了大部国土,国王逃到临近中朝边境的新义州向明庭恳请“内附”。明朝为了援助友邦并粉碎日本东进大陆的企图,派兵入进入韩半岛参战,在韩方的协助下与日寇血战七年。最终将日本军队逐出韩半岛。战后,明朝即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从韩半岛撤军。

    在历史上这些以鲜血为代价的帮助背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韩民族所能表达的人类历史上的最大善意。但是韩半岛的历史学家却并未能客观的对待这段历史,2003年在韩国全国播放的百集长篇连续剧《不灭的李舜臣》中,明军的形象不但被丑化,作用也被贬低到极致。这些令人不快的现象根源于韩国民间蕴藏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些使人不能客观看待历史的思潮,从长远来看,对中韩关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现代韩国的历史是从新罗开始,经历王建高丽与李氏*时期而发展成为现代韩国的。理解韩国历史要注意区分两个要点。

    其一、王氏高丽区别于高句丽,前者是韩半岛南部三韩民族建立的古国,后者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古国。

    其二、李氏*区别于“箕氏*”与“卫氏*”。李氏*原由古新罗国和王氏高丽国发展而来,而“*”二字原为汉语词汇。这一名称被用来称呼韩半岛国家,始于明太祖对韩半岛李氏王朝的赐名。同为“*”,但两者的民族构成与历史归属都是不同的,“箕氏*”与“卫氏*”属于中国历史体系,而李氏*是韩国古代史的一部分。

    古代高句丽曾占据过古*的领土,但古*为中华古国,所以高句丽仍为中国东北古国,以区别于三韩民族建立的王氏高丽。

    就这样一个在先秦时期还处于茹毛饮血的时代的小国,居然恬不知耻到自称中华儒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出自他们那个近千年当中连语言和文字都没有的弹丸小国。一个被汉民族统治了两千年的小附属国,一个历史上向敌人投降了二十四次的小国,一个直到我国的明朝时期才有了自己的文字的小国,一个天气预报只需要一句今天全国有雨的小国!

    娘的!

    不知所谓到极点的小国!
------------

第一章 辍学——人生第一次转折

    辍学、少管所、看守所、监狱、打靶――多半恶贯满盈的黑道人物的人生轨迹。十六岁起,叶浩东一路跟头把式,痴心不悔的走上这条路。命运留给他的似乎只有填空题,假如没有那惊天动地的一跪的话,叶浩东也许永远轮不上那道选择题。

    九十年代初,辽省钢城某饭店门前,王琳带着三个半大儿子,正送走参加丈夫葬礼的最后一拨客人。半老徐娘的脸上,机械的客套褪去后,掩不住的是悲伤和茫然。

    丈夫叶文昌一病不起,病势足足拖了二年,这个家已经把一切能筹集到钱的路线都走遍了。最终却依旧无法挽回家中顶梁柱的生命。叶文昌终究还是走了,只给王琳留下三个儿子和一屁股债。

    生活的重压面前,这个在婚姻生活里被丈夫呵护了二十年的中年女子选择了坚强。眼前最现实的困难是她没有能力供三个儿子全都继续读书。

    如果不是这三个孩子的成绩都是那么优秀的话,王琳这会儿绝不会如此难以抉择。

    饱含母爱的眼神在三个儿子的脸上扫过,想到丈夫生前对三个儿子的评价,王琳的心中有了决定。

    叶文昌在世时常评价三个儿子,大儿子叶皓云天份不过中上,却胜在肯努力,将来很可能会有一番作为,但所能达到的高度必然受天资所限。老二叶皓然天份卓然,但略显轻浮,未来未必比得上他大哥。

    叶文昌的祖父是晚清时期的举人,自幼在祖父身边长大的叶文昌读过很多书,也养成了一身封建旧习惯。除了经史子集百科杂文常挂在嘴边外,还喜欢预测些人啊事儿什么的,不过他看人还真是挺准的,也真称得上见识不凡,他对这两个儿子的评价多年后来看,还真大致不差。却惟独对叶皓东这个老儿子,即便以叶文昌的阅历眼光都看不大明白。不过毕竟是自己多年养育的亲生儿子,作为老子,叶文昌还是最了解叶皓东的人。

    叶文昌活着时谈起这个小儿子的时候曾在叶皓东身上总结出三奇。

    第一奇,叶皓东是笑着出生的,用那时候还活着的老太爷爷叶伯达的话说,这小东西天生的豪迈,似乎看惯了人世间万般苦难一般;第二奇,叶皓东天生的刚强性子,从小就是惹祸根苗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撵狗追鸡打架斗殴的事是家常便饭,以他的年龄段来说,所作所为当得起恶行累累了。家教极严的叶文昌当然没少为此狠狠教训他,可无论叶文昌打的多重,叶皓东愣是没哭过一声,没落过一滴泪;第三奇,叶皓东过人的的头脑天分远胜两个哥哥,真正称得上过目不忘,学习成绩无比优异,同时还博览群书,叶文昌多年积攒下来的藏书都被叶皓东在十三岁以前看了个遍,小小年纪却不仅是看看热闹,叶文昌考教起他书中的内容时,这小子还能说得头头是道儿,见识甚至还在大多成人之上!总结出这三点,叶文昌与王琳闲聊时对叶皓东曾下了个模糊的评语:“咱这老儿子我教不了,学校也教不了,甚至就算他太爷活着也教不了,只有这大千世界世间百态才是他的老师,这孩子将来无论干什么,都是个能折腾的!”

    对于丈夫的话,王琳有着近乎执拗的迷信。

    已经二十岁的老大叶皓云正在连市某一本大学读二年级,在这个孩子身上寄托了丈夫生前太多的期望,所以无论多难也要让大儿子念完大学!十八岁的老二叶皓然正在上高三,为了尽早摆脱家中的债务,王琳打算让他改读技校,因为如果改读技校,再有两年也就上班了,可以很快减轻她肩上的负担。她和丈夫工作的厂子是国内有数的大炼钢厂。为培养适合本厂的技术人才,多年来一直办着一所技校,对于叶皓然这样的本厂子弟,只要成绩出色,上那所学校是免费的。叶皓然最近的一次综合测验的成绩是685分,念技校显然已经很委屈了。但在王琳心中,最委屈的儿子无疑非老三叶浩东莫属,她已经决定让这个年龄最小的,也是成绩最好的儿子辍学了。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但壮士断腕势在必行!

    就这样,在叶文昌去世一星期后,三个儿子中被认为是最有承受力,也是年纪最小的,仅十六岁的叶皓东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辍学。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637 10638 10639 10640 10641 10642 10643 10644 10645 10646 10647 10648 10649 10650 10651 10652 10653 10654 10655 10656 10657 10658 10659 10660 10661 10662 10663 10664 10665 10666 10667 10668 10669 10670 10671 10672 10673 10674 10675 10676 10677 10678 10679 10680 10681 10682 10683 10684 10685 10686 10687 10688 10689 10690 10691 10692 10693 10694 10695 10696 10697 10698 10699 10700 10701 10702 10703 10704 10705 10706 10707 10708 10709 10710 10711 10712 10713 10714 10715 10716 10717 10718 10719 10720 10721 10722 10723 10724 10725 10726 10727 10728 10729 10730 10731 10732 10733 10734 10735 10736